慈溪展
2026年3月18-20日
上海展
2026年3月12-15日
深圳展
2026年6月10-12日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2025 磁性材料迎爆发期:从新能源汽车到碳捕获,四大突破改写产业格局

发布日期:2025-10-21 9:04:21 浏览次数:
从新能源汽车电机的能效跃升,到人形机器人的扭矩突破,再到 CO₂捕获的技术革新,2025 年磁性材料领域正以多点突破之势,重塑高端制造与绿色发展的底层逻辑。近期首钢新品全球首发、高校科研突破等密集动态显示,我国在该领域已形成 “基础研究 - 技术转化 - 产业应用” 的完整创新链。
一、首钢双品首发:破解高端制造材料瓶颈
8 月召开的首钢无取向软磁材料用户技术研讨会上,两款全球首发产品引发行业震动。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ESW8517 电工钢以 7.9W/kg(400Hz)的铁损值刷新全球纪录,0.1mm 超薄厚度下实现 490MPa 屈服强度,使电机安全系数提升 11%,CLTC 工况能效提高 0.72%。首钢集团技术负责人表示,该产品可直接适配 800V 高压平台高速电机,为新能源汽车续航提升提供核心材料支撑。
专为人形机器人研发20RSW175 材料则填补国内空白,1.75T 的磁感应强度使无框力矩电机扭矩提升 1.6%、铁耗降低 27%,精准匹配人形机器人对高功率密度的需求。会上同步发布的燕尾 & 逆向过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铁芯套机壳的铁损恶化难题,为电机性能突破开辟新路径。
二、科研攻坚:稀土永磁与二维材料双线突破
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安徽大学汤进教授团队在《Acta Materialia》发表的成果显示,其开发的双高稀土永磁材料实现 “鱼与熊掌兼得”—— 通过 TbF₃晶界扩散技术,在保持 14.61kGs 高剩磁的同时,将矫顽力提升至 18.25kOe,150℃高温下仍保持稳定磁性能。这一突破使烧结钕铁硼磁体在风电、储能等高温场景的应用成为可能。
国际舞台上,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研究为存储技术节能提供新方案。其研发的原子级二维材料首次实现铁磁性与反铁磁性在单一晶体中共存,无需外部磁场即可实现电子方向切换,使存储器能耗降低至传统产品的 1/10。这种钴铁锗碲合金材料通过范德华力层叠,还解决了多层结构的界面可靠性问题。
三、跨界应用:从碳捕获到工业节能的绿色革命
磁性材料正成为 “双碳” 目标的关键支撑。大连理工大学宋永臣团队开发的蛋氨酸 @Fe₃O₄磁性纳米颗粒,将 CO₂捕获容量提升至 118.7v/v,较纯水系统效率提高 6.8 倍,且可通过磁场实现零损耗回收,经 17 次循环仍保持稳定性能。该技术不仅降低 57% 再生能耗,更可直接适配工业废气处理与海洋封存场景,为负碳技术提供低成本方案。
在工业领域,基于高性能磁性材料的永磁电机正加速替代传统设备。数据显示,采用耐高温钕铁硼磁钢的永磁电机综合效率可达 95% 以上,在塑料挤出机、橡胶密炼机等设备中应用时,节能率普遍超过 25%,单台设备年减碳量可达数十吨。
四、产业升级:材料创新构建竞争新优势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指出,2025 年国内高端软磁材料自给率已提升至 65%,较三年前增长 22 个百分点。从首钢的产研协同到高校的技术突破,我国正逐步打破高端磁性材料进口依赖。业内预测,随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崛起,2026 年全球高端磁性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 800 亿美元,而材料性能每提升 1 个百分点,即可带动下游产业成本下降 3%-5%。
从微米级的电工钢到原子级的二维晶体,磁性材料的每一次迭代都在重构产业边界。在这场材料革命中,中国正以 “应用牵引 + 基础突破” 的双轮驱动,书写全球高端制造的新规则。
查看更多 >>

推荐新闻

微信咨询
联系电话
150 6223 36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