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展
2026年3月18-20日
上海展
2026年3月12-15日
深圳展
2026年6月10-12日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2025家电能效革命:冷凝器技术迎来“仿生+微纳”双突破

发布日期:2025-11-17 17:14:33 浏览次数:
当冰箱综合能效再降6.7%,空调连续8小时耗电仅2.3度,这些2025年家电市场的新现象,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部件——冷凝器的技术跃迁。从仿生自然的翅片设计到微米级的流道优化,中国家电企业正以源头创新重塑全球制冷核心技术格局。

仿生翼型技术落地,TCL斩获国际领先认证

2025年金秋,合肥一场行业顶尖鉴定会揭开了家电冷凝技术的新篇章。由中国工程院陈学东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一致认定,TCL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研发的“仿生翼型冷凝器”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突破让冰箱能效再攀高峰,也为家电核心部件国产化树立了新标杆。
“自然是最好的工程师。”TCL冰箱研发总监魏建道出技术灵感源泉。这款冷凝器以鸟类流线型翅膀为设计原型,通过仿生翅片主动扰动气流,打破传统热边界层束缚,配合翅片与管道一体铲削成型工艺,实现了“气流-翅片”同步高效换热。实测数据显示,搭载该技术的TCL U830薄嵌冰箱,不仅单位面积换热量大幅提升,还具备防积灰、易清洁的实用优势,完美平衡了技术性能与用户体验。
这并非孤例。作为TCL“领先科技,和合共生”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果,该技术源自西安交大刘迎文教授团队多年技术积累,也是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典型范例。魏建透露,双方下一步将聚焦技术规模化应用,推动高端冰箱成本优化,让国际领先技术走进更多家庭。

微纳技术多点开花,空调冷凝器能效翻倍

在空调领域,冷凝器技术正经历“微通道+纳米涂层”的双重革新。中国制冷学会数据显示,2025年主流空调冷凝器传热系数已稳定在90-120 W/(m²·K),较三年前提升近30%,而制冷剂充注量却减少30%-40%,显著降低环境影响。
美的中央研究院的技术实践颇具代表性。其联合清华大学开发的“微柱阵列强化冷凝器”,在铝制扁管内壁构建微米级柱状结构,使R32制冷剂冷凝传热系数提升27%,而压降增幅控制在7%以内。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引入数据中心液冷技术灵感,模仿叶脉分形结构优化流道,让空调风速分布标准差从0.42降至0.18,彻底解决了局部热点问题。
华凌空调则通过“微通道+超薄翅片”组合拳实现能效突破。其模仿人体毛细血管设计的冷凝器,将热交换面积提升2.7倍,配合0.1mm超薄翅片与无极变频技术,使产品连续8小时耗电量仅2.3度,比普通空调节能40%以上,远超国家一级能效标准。

从安全到适配,技术创新覆盖全场景需求

2025年的冷凝器创新不仅追求能效,更兼顾可靠性与场景适配性。北雪制冷推出的“芯悬浮”技术,通过在铜管与金属部件间嵌入特殊硅橡胶护套,实现了冷凝器“零泄漏”突破——自2022年投入市场以来,搭载该技术的产品在冷库等严苛场景中保持无故障记录。
这种安全升级背后是全方位性能优化:硅橡胶护套可在-50℃至200℃环境下稳定工作,既避免了运输中的硬损伤,又减少了运行磨损与振动噪音,使冷凝器使用寿命延长50%以上。山东一位冷库工程商评价:“效率提升明显,噪音降了很多,最关键是再也不用担心里漏问题。”
针对不同气候区域,企业还推出定制化方案。在华南高温高湿地区,高密度百叶窗翅片配合亲水涂层成为主流,使湿工况下换热效率维持率达91%-94%;而在北方干燥地区,低翅片密度+疏水涂层设计则有效延缓霜层附着,确保冬季制热稳定。

政策与市场双驱动,核心技术国产化加速

冷凝器技术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工信部《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24–2027年)》将高效换热器纳入重点支持目录,预计2025年底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空调领域的渗透率将从2023年的12%飙升至25%以上。
行业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家电冷凝器技术已从“跟随式改进”迈入“源头式创新”阶段。从TCL的仿生设计到三花智控的微沟槽技术,从跨行业技术融合到定制化场景解决方案,中国企业正以全链条创新能力,改写全球制冷核心部件的竞争格局。
随着技术迭代加速,消费者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更低的能耗、更静的运行、更久的寿命,这场发生在家电“心脏”部位的革命,正在让绿色智能生活触手可及。


查看更多 >>

推荐新闻

微信咨询
联系电话
150 6223 3670
返回顶部